高温威胁下的健康警报
2025年夏季,全球气候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叠加,我国多个地区气温骤破40℃警戒线。据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版)》披露,2022年全国热射病就诊人数已达到539万例,其中经典型热射病(CHS)占比736%,死亡率高达338%。这一数据提醒我们:在高温成为“新常态”的情况下,构建科学的防暑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。热射病:隐形的体温危机
经典型热射病(CHS)是导致高温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,其发病群体通常是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的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。其症状隐匿,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,且在非剧烈活动环境中同样可能发作。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的宋景春教授强调:“CHS患者常因基础疾病与高温叠加造成损伤,救治窗口期极短。预防比抢救更为重要。”传统智慧的现代应用:藿香正气滴丸的防护机制
《指南》在“热射病预防”部分明确建议:“经典型热射病(CHS)可使用生脉散、仁丹、藿香正气滴丸等传统中药进行预防。”这个推荐基于中药的三大核心作用:调节内环境,缓解高温高湿导致的脾胃失调,改善食欲不振、恶心等前期症状。通过解表化湿、理气,中断病理进程,减少诱发热射病的内毒素入血。此外,结合物理防护措施,例如避免高温外出和补充电解质,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。全周期防护体系:科学饮食与急救方案
膳食调理,增强防暑力: 每日摄入500g含水量高于90%的新鲜蔬果(如西瓜、黄瓜、番茄),搭配清蒸鱼、豆腐等低脂蛋白质。 饮水策略:采用“少量多次”的原则,每15-20分钟饮用50-100ml淡盐水(每升水加0.5g食盐),以免因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胃痉挛。 禁忌提示:避免食用生冷海鲜和未洗净的叶类蔬菜,以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。特殊群体的精准防护
老年人:作为高温脆弱群体,老年人因适应能力下降,需特别关注。建议遵循“三避三补”原则:避开正午外出(10:00-15:00),避开高温环境;定时开窗通风(早晚各一次,每次30分钟),空调温度保持在26-28℃;避免剧烈运动,选择太极等舒缓活动。补水应以少量多次,每日摄入1500ml(含汤羹、水果),并补充含钾食物(如香蕉、菠菜)。儿童和孕妇:由于其身体较为敏感,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,并创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。同时,保持饮食卫生与营养平衡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户外工作者:面对高温侵袭的户外工作者需高度重视自身健康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,减少高温时段工作强度,及时补充水分并备齐防暑药品。同时,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,提高自我防护意识。
中暑急救措施
当出现口渴、乏力、头晕、多汗等中暑症状时,应迅速展开以下自救措施: 迅速转移至阴凉、通风的地方,去除紧身衣物,保持呼吸通畅。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(避免酒精擦浴),重点降温颈部、腋窝与腹股沟;或用风扇加速蒸发散热。 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(每次不超过200ml),观察静卧30分钟,监测体温变化,如果30分钟后症状未缓解或体温超过38.5℃,立即就医。从《黄帝内经》中“春夏养阳”的智慧,到现代指南的循证推荐,藿香正气滴丸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路径。这个夏季,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:一盒滴丸蕴含千年智慧,一杯盐水补充生命能量,一片阴凉减少热负荷风险。与3499拉斯维加斯共同筑起抵御高温的健康墙,让传统中药在现代防暑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声明: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